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两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加之历史原因,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挑战。
本期“问计高质量发展”,就怎样产业同质化以及成渝地区如何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背景下推进产业协作等问题,问计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丁任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精彩内容,带您先睹为快——
专家名片
丁任重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教授
王小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
研究院院长
现状
:成渝地区面临产业发展同质化挑战
四川和重庆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有9个重叠,分别占四川、重庆比较优势产业的47%和75%。
两地在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尚未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模式。
经济一体化不够导致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一体化有利于分工协作,分离化则会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
看法
:应辩证看待同质化现象
产业发展不管同质化还是差异化,只要是公平竞争中市场作用的结果,就应当宽容审慎、客观理性地看待。
两地规模工业总量仅相当于京津冀的72.7%、长三角的25.4%,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缺乏综合竞争优势。
过去两地的同质发展虽有缺陷,但为我们参与大市场竞争奠定了产业基础。
协作
: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推动两地产业积聚成群,实现生态群落式的互补和融合,形成一种更综合的产业链关系。
错位发展要体现各自优势特色,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实现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跨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共同做大成渝地区的区域优势产业,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分工,提升区域内部配套水平。
破题
:一体化发展是关键
政府应从大局出发,对涉及跨域发展的事项、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等进行充分交流,相互启发。
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扫除因地区间税收利益博弈带来的障碍。
加快推进成都和重庆双城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在两省市之间形成强大的“1+1>2”的整体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