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我国吸收外资成绩亮眼
来源:国际商报发布时间:2019-10-23阅读:
  

■ 本报记者 晏澜菲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吸收外资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871家,实际使用外资683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折10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

高技术产业保持较高增幅

近日,温州海嘉建设有限公司再增资4亿元,这是该企业落户浙江温州6年来的多次增资之一,负责人认为,随着企业在温州发展越来越好,信心也越来越足,还要继续在温投资。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并不少见。随着我国持续扩大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开放,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外资争相进入的领域,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中国也让外资企业看到了大量的新投资机遇。

今年前9个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882.1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8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20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8%,占比达29.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40.7%、33.1%和10.7%。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2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3%。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2.4%、57.9%和74.4%。

一系列的增长数据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决心不减最有力的佐证。6月底,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正式实施,外资准入领域再次放宽;8月底,6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制度创新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近几日,国务院、证监会、银保监会陆续公布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了金融业对外开放……

10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会议从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促进投资便利化、平等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支持地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部署了相关工作。这再次给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自贸试验区成吸收外资“强磁场”

数据显示,1-9月,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988.4亿元,占比为14.5%。

今年8月底,6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我国形成了18个自贸试验区开放矩阵,成为吸收外资“强磁场”。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长期基地的奠基仪式近日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这是剑桥大学首次在英国境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除了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也捷报频传,苏州片区首批32家企业的新项目就在揭牌仪式上签约落地,连云港片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完成注册后便立刻开始厂房装修。

除江苏自贸试验区外,其它5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同样开启了吸收外资的“加速跑”。在河北自贸试验区,法国、俄罗斯、德国、韩国、日本、印度、美国等国的一大批企业先后前来咨询投资或发展国际贸易;山东自贸试验区成功引进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项目、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合作打造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及创新平台、多家高新技术外资企业入驻;在云南自贸试验区,超1.1亿美元外资“入场”;在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中俄木材加工交易中心启动建设、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在哈尔滨开设贸易馆;在广西自贸试验区揭牌当天,德国邮政敦豪集团、美国普莱克斯等约10家外资企业便入驻……

得益于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外国投资者都对在自贸试验区开展投资非常感兴趣。18个自贸试验区通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差别化探索,开展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