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首场新闻发布
来源:四川自贸办发布时间:2017-11-10阅读:
  11月10日,四川省商务厅、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召开“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首场新闻发布会。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发布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开放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成都市商务委主任、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主任郭启舟,泸州市龙马潭区委书记、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光明,分别发布了片区建设情况。省自贸办专职副主任陈友清主持发布会。四川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自贸试验区片区管委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参会。
“魅力自贸˙开放四川”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四川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
(20171110)
  新闻界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各位介绍一下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开放型经济运行有关情况。
  一、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
  自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各级各地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加强条块协同配合,制度创新蹄疾步稳,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一是试验任务全面启动。《总体方案》明确的159项试验任务全面铺开,其中成都区域承担的155项全部启动,川南临港片区承担的141项启动136项。国务院和商务部推广的123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117项。
  二是市场主体踊跃入驻。截至10月底,新设企业16944家,注册资本2408亿元。入驻持牌金融机构300余家,入驻基金160余家。
  三是贸易投资更加便利。95%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约90%,办理时间减少50%以上。进出口平均通关效率在全国42个直属关区中名列前茅。
  四是对外开放迸发活力。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家,超过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数的1/3。双流国际航空港开通航线304条,其中国际航线104条;1-9月旅客吞吐量3706万人次、增长8.0%,其中跨境旅客386万人次、增长5.6%;货邮吞吐量46.4万吨、增长6.9%。蓉欧快铁1-10月开行643列,同比增长83.7%,稳居全国首位,重载率提高到70.5%;发送集装箱5.27万标箱、货值33亿美元,分别增长83.6%和266.3%。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41.1万标箱、增长2.1%。
  7个多月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东明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尹力省长、王宁常务副省长、鹤新副省长多次以领导小组全体会、专题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协调推动。在商务厅挂牌成立四川自贸办。成都和泸州两市相应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都市构建了“1+4+8”组织架构(成都管委会+4个落地区管理局+8个功能推进组)。泸州市实现“市区一体、三区合一”。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政策。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以政府令形式下发实施,建立起“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机制。5个国家部委和11个省级部门相继制定出台31个文件,总计415条支持政策措施。省自贸办正会同省法制办开展地方立法工作。
  三是借势开展投资促进合作。赴港澳开展“川港澳合作周”四川推介活动,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09亿美元。赴英、德、荷、俄和澳大利亚举办对欧合作服务贸易、中德创新合作平台、中欧班列成都-蒂尔堡等对接推介活动。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0余个。
  四是强化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启动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打造国家级经开区率先协同试验新样板。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机制。成都区域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川南临港片区与20个城市或自贸片区签订合作协议。
  五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层次培训5000人次。在上海财大举办“开放发展暨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研讨班”,重点培训省直部门和片区负责人。各片区采取市场化方式积极引进人才。
  六是强化对外宣传造势。境内外50余家媒体投入自贸试验区宣传报道,网络报道突破240万条。自贸试验区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累计阅读量近10万人次,自贸试验区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制度创新多点突破
  目前探索形成77项创新经验成果,精选21项向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一)政府职能转变改革24项,加快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税务事项“首违不罚”提高了政务服务满意度,增强了“纳税自觉”。构建“网上申领、快递配送、自助自提”发票领用新模式。开通蜀信·银税卡,集成办税卡和银行卡功能,有力提升税务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效率。
  (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10项,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国地税“三创新十统一”联合办税有效解决纳税人办税“两头找、往返跑”问题。“互联网+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国家铁路运输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新模式,大幅提升青白江铁路港贸易能级和服务能力。
  (三)贸易便利化改革20项,有力促进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创新推出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有力支持四川会展经济发展。入境维修再制造监管新模式,每年为维修苹果平板电脑企业节约百万余元。“关口前移+直通直放”通关模式实现72小时放行机制,实现四川蔬菜直供港澳快速通关。
  (四)金融开放创新改革11项,着力破解实体经济遭遇的诸多困境。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全国首单“双创债”,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资金燃眉之急,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金融集聚区社会共治大监管试点充分运用云平台、大数据助推“信用监管”,形成园区社会共治新模式。围绕白酒产业组建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创建国内首个成熟的酒类基金发展模式。
  (五)事中事后监管改革7项,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保驾护航。打造O2O法律协同服务平台,融合调解、仲裁、公法检、律师公证等综合法律服务。贸促会服务中心、调解中心、仲裁中心挂牌成立。建立“一带一路”法律联盟,已与摩尔多瓦、马来西亚达成协议。首创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六)协同改革5项,有利于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区域经济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一单制”改革创新提出基于国际铁路联运的多式联运提单,实现提单的金融功能,推动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运输通道向贸易通道转变。创新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构建“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自贸试验区建设正从“立柱架梁、夯基垒台”向“全面攻坚、深化提升”转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部署。11月6日省委深改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实施方案》,即将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国际最高经贸规则,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更好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三、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加快的大背景下,四川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呈现“好于同期、高于全国、领先中西部”的基本特点。
  (一)对外贸易高位增长。1-10月,四川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48.4%,高于全国32.5个百分点,规模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进入全国前10位。目前,全省外贸备案企业突破2万家、进出口实绩企业4100多家,进出口产品超过6000种。
  (二)利用外资质量提升。1-10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65.4%,合同外资增长48.6%,实际到位外资增长6.3%。目前,来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31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235家,居中西部第一。
  (三)融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着力推进“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实施总投资超过330亿美元的重大项目61个,国际产能合作迈出新步伐,川酒、川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倍增长。
  (四)开放平台加快建设。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落户天府新区,中德、中法、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加快推进;中白、捷克宁布尔克等境外合作园区务实推进。全省8个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发展,6个国家级经开区进入全国百强。
  各位记者朋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对于四川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大力实施“开放升级”行动,高水平高端化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注入强劲动能。

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 郭启舟
(2017年11月10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谨代表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中央驻蓉和省级相关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和落地区域迅速行动,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加紧推进试验工作。成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开放倒逼效应,着力解决一批制约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企业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试验格局,国家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彰显,已创造39个案例,城府高新区首创的“双创债”模式李克强总理高度肯定,高丽副总理批示请国家发改委推广复制相关经验。截止10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4899家,新增注册资本2229.91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155家,注册资本10.36亿元。贸易便利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1-9月,全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4.7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1448.5亿元,增长50.7%;进口1386.2亿元,增长62%。1-9月,成都市通过双流空港进出口货值达2011.6亿元,增长54.5%,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71%;通过青白江铁路港进出口货值为102.2亿元,同比增长6.2倍,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3.6%。1-9月,成都市通过双流空港进出口货值达2011.6亿元,增长54.5%,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71%;通过青白江铁路港进出口货值为102.2亿元,同比增长6.2倍,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3.6%。
  下面我就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各项试验任务推进情况作简要通报。
  (一)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简政放权成效明显。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启动建设国际人员往来单一窗口,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实施“32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开展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以邮政通信地址作为住所的登记改革。天府新区、高新区率先启动大部门制改革,将原23个工作机构优化调整成16个,实现机构数量“瘦身”,运行质量“强体”。
  二是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大市场监管”模式,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开展“百千万”企业信息诚信公示和网上信用承诺制度。
  三是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形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中心、调解中心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四川分会、四川自贸试验区仲裁中心落户成都。成立“一带一路”服务机制成都办公室和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都调解室及“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服务中心。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分别出台意见,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二)统筹双向投资合作
  一是双向投资服务促进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获批在试验区内注册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取消“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投资总额原则上不得低于2000万人民币,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等准入限制。简化境外投资程序,对一般性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实行备案制,落实《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行动计划》。
  二是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提速增效。依托园区大力开展国际经贸、投资合作,推动曙光石油和瑞曼迪斯,西门子与成都京东方、成都岸宝纸业集团等相继签约入驻。启动“中德员工派遣便利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蓉落户的欧盟国家世界500强企业达70家。
  三是国有企业整合转型加快实施。出台《优化市属国有资本布局的工作方案》, 9户国有企业正逐步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2户企业向功能类、公益类平台企业转型。全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市属国企达200家,占比54%。
  (三)推动贸易便利化
  一是对欧合作进一步深化。正式启动中国—欧洲中心,出台政策支持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欧盟主要国家在蓉投资企业达到420家,到位资金38.62亿美元。
  二是口岸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落地测试,打造“关检汇税”协同作业,改革创新的“区间流转”监管模式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试点推广。推出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检疫展品通关时间缩短50%。
  三是外籍人士停居留更为便利。出台《成都公安出入境改革创新十五条政策措施》,累计受理在华永久居留申请13人,长期签证59人,首次签发外国留学生在蓉实习签证,有力推动人才要素自由流动和人员出入境便利化。
  (四)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
  一是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简化自贸试验区企业人民币结算账户开户流程,开辟核准类账户开户申请绿色通道,自贸试验区企业可通过电子化方式申请开立账户。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多项试点,试点跨国公司达11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达36家,结算国家和地区达57个。
  二是新兴金融业态持续涌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投融资、跨境结算等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中德高科技制造基金、中摩合作基金等相继落地。积极推广置业贷、税易贷等业务。
  三是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推出全国首款“互联网+”科创融资产品“创客贷”,首笔1.128亿元飞机预付款融资业务。天府新区设立一站式“金融咨询”服务窗口,四川省人险、财险消费教育示范基地相继挂牌,打造金融梦工场,吸引中国银联、阿里云等15家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五)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
  一是拓展国内互联互通网络。加快推进与川南临港片区、深圳前海等省内外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成都与11个沿海沿边城市间快捷化、集装化、常态化的班列通道加快形成,1-10月“蓉欧+”班列开行1232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二是完善门户枢纽城市功能。出台《关于促进成都航空货物发展的扶持政策》。双流航空口岸正式获批进口冰鲜水产品检验检疫口岸和肉类空运口岸。1-9月,全市通过双流空港进出口货值达2011.6亿元,增长54.5%。蓉欧快铁累计开行1278列,并首创多式联运提单作物权质押信用证结算方式,新开通“蓉欧+”东盟国际海铁联运班列,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建共享中欧物流通道。
  (六)激活创新创业要素
  一是优化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成功举办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和中国成都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十条》,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
  二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组建总规模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建立信贷规模达50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发放“科技创新券”,支持50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购买科技服务产品。
  三是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设立天府新区北美创新中心。在海外举办双创活动4556场,225个路演项目获得融资对接。印发《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举办“海创荟”9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部署,在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高水平高标准开展制度创新试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四川创举成都篇章。
  谢谢大家。

中共泸州市龙马潭区委书记、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党工委书记  刘光明
(2017
1110)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自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秉承“为国家试制度、为四川建窗口、为地方谋发展、为群众增福祉”的原则,按照“市区一体、三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全力以赴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截至目前,《总体方案》中涉及泸州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6项;复制推广其他自贸区改革经验148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0项;新增注册企业2787家,是原存量企业数的4倍。具体来讲,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突出制度创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建立行政审批“单一窗口”, 实现117项行政审批事项“一章办结”,审批效率提高80%;设立外资企业“单一信息窗口”、“多规合一”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江上申报、抵港验放”、原产地签证“一体化”等便利举措,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同比降低47.7%、79%。1—9月,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21亿元,增速全省第一位,总量全省第二位。在金融服务方面,建立抵质押“单一窗口”、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新引进金融和类金融机构20家。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建立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掌上廉政举报平台,首创“一窗通办”智能法律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主体、全链条、全周期”法律服务。
  二、依托港口优势,着力建成西部航运枢纽
  创新“零费用”口岸、“天天直航快班”、内河航运出口“一票制”等措施,大幅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已开通泸州至成都、昆明等集装箱班列10班/周,至武汉、南京、上海集装箱班轮30班/周,至日本、韩国、台湾等近洋直达航线。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泸州综合保税区和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争创工作有序推进,1-10月,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货物7.29万吨、同比增长15倍。
  三、聚焦区域合作,着力打造协同开放示范区
  主动服务全川,与成都片区合作,创新平行进口汽车异地保税展销等模式,引进上海太元行等4家企业开展平行汽车进口贸易;建立跨境电商查验管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直邮业务。“泸蓉欧”班列筹备工作全面完成,将实现每周一班定期发车。在自贡、内江、乐山、眉山等市举办“自贸红利•区域共享”对接会,为340多家企业提供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主动服务滇黔,与遵义、毕节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在昆明、六盘水等地建立无水港,与昭通开展“水水转运”合作。主动对接沿海沿边沿江城市,与广东前海、福建福州等20个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广东南沙等12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
  四、狠抓产业发展,着力建设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重点围绕建设西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简称“两中心两基地”),加速推进开放型产业聚集发展。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专业队伍赴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片区成功签约79个,协议金额达498亿元,总部经济大厦、和润粮油加工基地、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以自贸区发展为契机,泸州市正加快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已引进智能终端项目84个,深圳友信达等15个项目投产,今年底,智能终端产业可实现产能500亿元,为自贸区建设出口加工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以建成内陆自由贸易港为最终目标,探索具有内陆临港特色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全力争创国家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协同开放,深化与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合作,推进服务功能向周边延伸。加快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快速聚集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